2016-08-30
故乡的明月
故乡的明月 王新平 我的故乡是在山西吕梁山区,大地覆盖着厚厚的黄土,就连许多的山也是黄土山,所以窑洞成了故乡最普遍、最经济的住房。往往一个朝南的沟沟岔岔、坡坡洼洼上,自下而上错落着数十人家,夜晚山里窑洞的点点灯光,仿佛构成了一座巨大的高楼,又好似连上了天、成了繁星点点。故乡的窑洞很深,炕的一头挨着窗户,另一头连着灶台,躺在炕上,透过窗格望朦胧的月亮,看窗上摇曳的枣树的影子,听母亲讲月亮上嫦娥和玉兔的故事……睡梦中,我也曾经梦到过月亮,甚至还飞到了月亮之上,一个空旷幽静的银色世界,山是银色的,树是银色的,房子也是银色的,只有玉兔的眼睛是红色的。那里没有黑夜,不用点油灯。童年眼界和思维的局限,梦中的月亮上面除了颜色,似乎景致还是和故乡很像的。 当然,月亮的真正奥秘至今也还是一个谜,我们国家也在进行着登月计划,嫦娥三号探测器已经成功在月球着陆,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载人登月。不过,人们对月亮的喜欢丝毫没有因为遥不可及而受到影响,千百年来,人们仅仅凭借肉眼看到的月圆月缺的变换就寄予了不尽的情愫,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千古佳句。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(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)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(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) 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”(苏轼《水调歌头•中秋》)……一轮明月承载着思亲之情、怀乡之感。 这种情感,似乎每个人都有,又似乎是远离故乡的人才更有感受,而且这种情感会随着岁月的磨砺与日俱增。其实,我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并不长,大约七八岁的时候,我和母亲一起离开故乡去了父亲工作的河北冀中平原生活,以后我便很少再回故乡了。再后来外出读书,毕业后成了一名铁路建设者,走南闯北,四处漂泊,离故乡就越来越远了,但是故乡窑洞顶上的那一轮明月,我始终不会忘记。30多年来,我曾在京九铁路的路基上瞧月亮从杨树林中钻出,在京沪高铁秦淮河大桥上看明月从水中升起,在深圳地铁基坑里望月亮从林立的高楼大厦后面爬上来……尽管月亮还是那个月亮,但我心中始终还是觉得故乡的那轮明月更亮,月光可以从深邃的夜空毫无遮挡射进窑洞,照在窑洞的炕上,抹在我的脸上,留在了我的心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