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有一句名言:不打无准备之仗。我们新闻采访虽说不能和打仗相比,但同样需要做好准备。一些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也证明,采访之前有无准备,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 u!<Lq/vk
@Ug7;NN
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出过这样的洋相:在电影《飘》重播之际,影片中的女主角费雯丽抵达纽约机场后走进记者室。这位记者第一句话就问:“请问你在电影《飘》中扮演什么角色?”费雯丽轻蔑地回答说;“我无法和你这样无知人的交谈。”可想而知,这位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。他事先没有对被采访者及其职业生平作任何研究,提出这样拙劣的问题不仅导致事倍功半,还被新闻界传为笑柄。 Df=BErDR
a1~n.!c[Gp
因此,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,是我们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。采访前准备得充分,就等于完成采访任务工作的一半。那么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?
YoVP/4
YY9or$~F
首先,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。 WI>}3pe'
6q
1FI
9|F
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,对采访前资料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认识,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,采访时没有条理性,常常弄得自己很被动,其实,许多中外著名记者,他们在采访前都是很重视资料的准备的。我国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,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,总是先搜集、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。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.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,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,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,还要做笔记,写研究心得。她说,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一样,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。从这些著名记者的经验来看,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翔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 #m`UKY1
06YrL==
一般情况下,需要准备的文字资料有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。 YOq-u g
?[##|e;*
所谓直接的资料。是由被采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,如被采访者写的回忆、文章等。如果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单位或某个部门,就应搜集与报道内容有关系的资料,如该单位的内部文电、档案记录、会议记录等。 VQ+[1t*^
(D& |